【文史专栏】畲乡廊桥之木拱廊桥———东坑下桥
发布日期:2023- 07- 14 信息来源: 县政协办 浏览次数:

640 (5).png

/ 东坑下桥 /

东坑下桥位于东坑镇东坑行政村的东坑溪上,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景宁现存时代最早的木拱廊桥。2012年9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40 (35).jpg

该桥为单孔木拱廊桥,外观呈八字形,桥身东北至西南向,桥身由宽度不一的木板铺筑而成,全桥29.15米,宽4.6米,拱跨21.8米,总建筑占地面积约180.94平方米。桥廊分为廊屋和桥下主体结构,整体较为简素,四柱九檩,桥上两侧设有廊凳、护板,可供人休憩之用。桥身外侧设有风雨板,桥头两边均有青石台阶拾级而上。


东坑下桥中间设有神龛,原供奉观音,现已不复存在。但是一直以来,当地人都习惯称之为“观音阁廊桥”。


该桥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红色背景的古老景观。


据传,东坑最早的居民原是汉武帝时,一些不愿意北迁江淮的瓯越人,逃到此地,拓荒成村。景宁东坑、文成西坑即为此类村落。据说,在北宋时期,西南越族部落后裔侬智高率族人起义,浙南一带集聚的瓯越人纷纷响应。于是,朝廷将正于北方守边的杨文广部大军,调往南方予以残酷镇压。浙南的瓯越人村落,被杀劫一空。这是东坑惨遭的第一场兵祸劫难。到今天,在东坑、西坑、鸬鹚等古村落,依旧流传这“杨文广刀劈雌雄山”的故事,同时,也常常有人说起,在村庄周边的深山密林中发现古人开垦过的痕迹。


尽管这些传说或传言,都似乎在印证杨文广部的大军确实与东坑等地的荣辱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除了这些传说与传言之外,却找不到任何其他更有力的佐证了。


然而,东坑的第二次兵祸劫难,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闽藩耿精忠作乱的败兵溃退至东坑,将东坑再一次洗劫,使其沦为一片废墟。时隔七八年后,朝廷下旨让福建等地移民此地。新的东坑居民安基立足后,合力修建了这座木拱廊桥,象征着东坑的再次复兴,故而,该桥是东坑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640 (36).jpg


新的东坑居民很快融入了景宁地域的文化,兴建了规模客观的马仙宫等地方神殿,民国时期,成为国民党区党部驻地。1948年7月,青景丽县委武装队利用马仙宫迎神演戏的时机,在该廊桥上指挥部队和民兵夜袭区公所,东坑一带因此成为景宁最早的解放区。


该桥何人牵头兴建,已失考。然而,该桥除了不凡的文化渊源之外,又给后人留下一段济困扶弱的美好故事。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在该桥新建的时候,桥头就建了一间茶水房,一则在寒冬腊月供路人避风歇息;二来在炎炎夏日村里人轮流烧好水,送到桥头的茶水房,为行人供应茶水。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接济着不知名姓的路人。某一日,桥头的茶水房里来了一位贫病交加的行乞者,好心的东坑人为他上山采药治病。他病好了还舍不得离开这群好心人,就在桥头茶水房里住了下来,平日里为路人提供茶水,也经常救助遇到病痛的路人。

(整理编辑:高树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